八下唐诗二首还是三首
八年级的下册的唐诗是二首,分别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原文如下: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噢!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
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做炭的价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空,广袤无垠,诗人以“风怒号”三字统领全诗,卷这一字充满戏谑之感,独这一字,把秋风写活了。秋风似是顽童,故意与诗人作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或洒江郊,或挂林梢,或沉塘坳,群童争做盗贼欺老,抱起那被秋风“卷”走的茅草隐没在竹林,诗人更显焦虑无奈。
黑云如墨,布衾似铁,本来茅屋已经没有了茅草遮掩,现如今大雨将至,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多年”二字看似平凡,实则写出了诗人困顿窘迫的处境和难以为家的不安。
且看后头,茅屋漏雨,雨脚如麻,诗人彻夜未眠,思家思国,以小见大,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延伸到战乱频繁的国家,自丧乱以来诗人便少眠。这样困窘的处境,本以为全诗基调奠定为凄凉痛苦,但诗人笔锋一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广厦庇寒也罢,“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更是无私,忧国忧民,推已及人,表达对天下寒士的同情和祝愿。
结尾两句,诗人匠心独运,无愧为神来之笔,衬出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诗人由自身困窘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心系天下,心怀万民,愿以“吾庐独破”换“大庇天下寒士”,这一份舍己为民的无私折服了多少人!
全诗写实,语言朴素,并无晦涩难懂之词句,但却深有底蕴,耐人寻味,前文的多处铺垫将诗人博大胸襟描写得淋漓尽致,神来之笔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叹服于诗人高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