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脑科学改善学生学习

2025-09-26 13:34:35

1、不同时间段,大脑的工作效率不一样。

人的大脑的工作、学习能力受其生物钟的调节,在一整天中,会有一定的波动规律,只有了解了大脑工作一天的“工作战斗力”指数情况,才能更准确地给自己安排学习或者复习的时间。

人的大脑一般在凌晨2-3点钟接收能力最低,以后会逐渐上升,到了上午9-10点钟就达到最高峰,因此,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复习或者学习新知识。

而到了下午2-3点将会下降到一天中工作能力的平均线(零),到了下午7-8点钟又上升形成第二个高峰,这段时间也是学习与复习的黄金时间,到了晚上10点钟下降到平均线下,凌晨2-3点将会下降到最低点。

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在清晨的时候,思维敏捷,很有学习的激情。

也有的人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如泉涌。因此,这需要家长了解孩子一整天的精神状态,从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制定比较科学的复习计划。

1、需要培养专注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遇到外界的干扰,学习就会被打断。

如果一旦打断,再重新专注,中间又要重新启动个人的精力。这也是非常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的。

1、、减少干扰。

当孩子在复习时,尽可能让孩子远离干扰源,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玩电子游戏。

那么,当他在复习时就跟孩子讲好条件,把手机等电子产品放到自己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并设置为静音模式。

2、、允许孩子偶尔发呆。

当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允许孩子放空自己,让孩子偶尔发发呆。

心理专家表示,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有利于健康。偶尔发呆是一种专注的无意识,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

当人 “发呆”时,大脑不再去接受、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

所以,这样的“发呆”才有利于缓解压力、促进大脑健康。

发呆有利于放空自己,但“走神儿、开小差”可不行。“走神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善于建立知识架构。

运用画框架与提取重点知识点的方法,将重要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找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背后的逻辑。

比如一些孩子会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这就是搭建知识架构的一个过程。

知识架构一旦被搭建出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便于理解和记忆。

4、、重复测试,降低遗忘。

通过反复的测试复习,可以极大地降低遗忘。

华盛顿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重复测试和重复阅读材料两者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重复测试比简单的重复阅读有效得多。

5、、合理休息。

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率就逐渐降低,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

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

让孩子学习之后休息放松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

6、、适当运动。

运动会释放一些改变情绪的重要荷尔蒙,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腺素。

这些神经递质能够极大地增强提升脑力,提供更集中、更持久的注意力。

7、、睡眠充足。

研究发现,睡眠充足的人,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完全休息,许多记忆会在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之间传输。

海马区中存储着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我们新接触的信息,而大脑皮层则记录着我们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形成的、长期保留的知识体系。

通过充足的睡眠,大脑会将新学来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新学来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