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营销首先要学会讲好故事

2025-10-10 20:38:03

1、我自己是谁?

通过对自己有条理的介绍,让客户对你产生兴趣,知道该和谁打交道。“我是西安水果经销商“,”我是西安网红公司的老板“等。在有陌生人在场的社交中,简洁明了的表明自己的身份,会有很大可能为你带来商业机会。

在社交场景中,给自己塑造一个身份标识很重要。决定是否与你交往。会通过对你身份的评估决定。

2、我从哪里来?

在社交中,通常关注的是你是啥身份,啥来头,你来做什么,然后通过机遇、“巧合”、“资源”、“价值观”等因素的表述,形成对“我是谁”的信任背书。

3、我能为你带来什么资源?

从“我有啥”到“我能带给你啥”,在营销过程当中,要在第一时间表达可能给对方带来啥好处,并做到清晰、明确、斩钉截铁。

说到你所经营的产品,要说出产品的功能、特性,尤其是可能合乎对方需求的东西;论及关系,你要明确或暗示对方可能由此获得的便利或好处。“卖点不行换买点”,增加客户信任背书,能帮助你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信息。

销售应该从客户角度出发,主动帮助客户提问题,让其产生危机感,接着帮助客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你产品对他的重要性。作为推销人员,对产品的了解要全面,客户看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为其指明。千万不要怕暴露问题害怕客户拒绝而隐藏问题。主动帮助客户提出问题,才能确保客户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互惠互利是社交的根本,所有感情都是交换出来的,没有彼此的关注、善意和愉悦,迟早会走向疏远和冷漠。作为参与交换的一方你要表达你的社交价值;作为商人,你要传递你可能带给他人的好处。

4、我比别人强在什么地方?

货比三家是是消费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优势是对比出来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与其等对方比,不如自己主动比。“迟疑”是丢失客户的最大黑洞。

所以,销售高手们都会以巧妙、可信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比对方强在哪里”,以避免消费者延缓购买决策,节外生枝。

1、聆听消费者内心的故事,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就消费者的梦想,才是营销的王道。

在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中,从了解产品、讨价还价到货比三家,消费者会费很多的心思。促销活动一定要设最后期限?面对“最后一次机会”客户总会争先恐后地购买?“客户可能不是为你承诺的好处而买单,却一定会为可能失去的优惠而后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一道逼人采取行动的“催命符”。内行们都知道,脱离销售环境的任何延迟决策,都可能大概率地导致放弃购买。所以抓住时机让客户买单很重要。

仅仅是好故事还不够,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你要把它升级成一个能赚钱的营销故事—不仅要打动人心,更需要客户买单。

1、塑造认同感,代入感

一个职场母亲,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位,每天朝九晚五,相夫教子,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假如你按照这个形象去塑造故事的人物,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必须按照消费者内心的自我形象来塑造角色,妈妈的遭遇和自己差不多,通过XX学习或其它原因,自己成为超人妈妈,让用户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状况和以前你生活状态的重叠,从而产生共鸣,促使其他妈妈的改变。

所以要记住:按照消费者想象中的自己来塑造角色这点非常重要。

2、塑造痛点

需塑造的这个用户角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到底还有那些不满之处。而你要做的是用巧妙的方式引出这些不满之处,然后把这种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这个转变过程的最关键在于:用户使用了你的解决方案。

痛点引导的本质:一个用户心目中的自己,出现了生活中的不满之处打破了平衡,阻挡了他成为更完美的自己,然后使用了你的解决方案….

3、塑造缺憾

故事结尾必须要随用户心意吗?我看未必。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就需要挖坑,用户在故事结尾一定会抱有遗憾,只有他们看完故事并且亲自购买了商品之后,才会得到满足,补足缺憾。

给故事设置一个半开放性的结尾。你心里明白故事的结局,但讲述者就是不给你答案,这个结尾一定要让观众自己去亲身体验。这是营销故事的最高境界。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