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MOOC学习攻略:[3]何听懂国外公开课?

2025-11-02 18:01:17

1、如何利用国外大学视频等(还包括更多其他优秀的资料,下面细谈)来既学习英语,又用英语来学习,这样一箭双雕地同时进行呢(这里是针对中级程度的英语水平者谈的,“中级水平”的一个参照标准简言之——是否达到了很好掌握《新概念英语第三册》)?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一定要以内容的选择为主,以你个人对其内容是否有真正的兴趣为选择标准,而不要以它的英语难易程度为选择标准,比如,我喜欢《哈佛积极心理学》,我就决定了要去好好学习这套视频,而不是预先就犯嘀咕“那里面可能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心理学、医学单词噢!”千万不要再掉进“练听力”的陷阱中去了!许多把英语学得半死不活、索然无味的人往往会把他遇到的各种优秀原版视频音频材料拿来当做“练听力”的材料,这简直就是把鱼翅当薯粉般的奢华浪费!而这种人的听力到最后也基本上没几个能“练”出来的。

2、找到准备要彻底吃透、学通的视频后,就开始从第一集看起,不要去看带有任何字幕的版本,以尽可能全神贯注地用耳朵听、看演讲人的表情、肢体动作、板书内容、参看PPT课件等来学习课程内容,就跟你自己就是这个课堂上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一样,这个时候为了听懂课、跟上课堂节奏忙都忙不过来,哪还管英语如何?只需尽可能去搞清楚每一讲的核心内容,不要纠缠在英语上。

3、然后再回 头反复看视频,想方设法去搞清楚每一句话,直至说出来的每一个单词,即采取最高标准的“水晶透亮”法!凡是听起来像生词的,就仔细听其音,按照发音照葫芦 画瓢地把这个词拼写出来,然后用金山词霸的模糊查询功能,结合视频上下文语境的内容,一般都能正确把这个生词“定位”出来,实在定位不出来的,就暂时搁置 做好标记下次再来与之“过招”,而往往在下次过招时一般都能准确锁定定位这个生词,经过这几番努力后,最后剩下来听不明白、仍没有搞定的生词,基本上少之 又少。

4、那些定位锁定出来的生词,请记录在笔记上,生词的音标和中文意思要标注在旁边,同时要标明这个生词在视频中的时间轴点,以方便在视频中核对查找。

5、一般不要频繁动手做笔记,只有遇到实在是精彩叫好的地方才把原话听写下来记录在笔记本上。

2、如果在看视频课程的过程中,冒出一些非常精彩的心得感悟,请立即把它记录下来,标明时间轴点。

7、如果有好的中文翻译对应的念头、灵感,请立即把它记录下来,与英文对应记录在一起,并标明时间轴点。

8、把视频转换成音频,随时随地按顺序听,就跟看视频学习时一样,这时,你听到音的同时,脑子里都能轻轻松松地“看到”视频课堂的场景了。反复听过三四遍。

9、搁下全部课程放一两个月,别去管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看视频中的某几讲,同时参照你的笔记。这时,你会发现又学到了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10、以后有时间时,请再从头认真看整套视频几遍,你会发现,主讲人下一句话要讲什么你都能预测了。

11、这样好好地彻底吃透一套国外大学课程,你再去看其他课程视频时,你会发现看懂、听懂它们基本上是小菜一碟,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轻轻松松第一次就听懂基本上任何课程(除非你对那个专业根本没有任何了解)!

1、先解决词汇量是不对的,首先背单词很无聊,其次背单词真的很无聊,再次单背单词背了容易忘,最后LZ已经过了四六级,单词应该问题不大了。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是多读.读的内容是你的极限等级,就是说词汇量最大的那种.可以读分级读物(一般100页不到的小本子,是从大型小说中摘出的主要篇章,故事是流畅的).每读完一本都会很有成就感,进而继续阅读.记得我上学期花了一个月开着bing啃完《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时候,非常的开心(虽然各种哲学思想基本忘光了,但是罗素本身的一些想法倒是让我很受益。)然后阅读的同时可以再背单词.阅读会巩固单词的记忆(词汇本身就需要在语境中理解),实际上阅读本身也会增加词汇量.个人觉得非文史哲类文章(那帮作者都比较有文化,所以词汇高端)中的非专业词汇都还是比较基础的.要注意学会推测单词意思,能不查就不查。就算没搞懂单词,只要不影响大体理解,继续阅读。老外也不是认识所有单词的,他们读莎士比亚照样查字典。还有阅读其实是有技巧的,不同的文章写法不同,自然读法也不同。以读论文为例:先读摘要,再决定是否读全文,因为摘要概括了全文。读段落时先读首句,因为写作时是首句概括全段;再如文学作品,应该细细品味一句句地读,好的作品中每个句子都是值得一读的,都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当然有时候窗帘真的是蓝色的,不要想太多),故事是由细节构成的。有一本《how to read a book》,强力推荐。至于听力,先说明一点,英语是分很多种的,一些地区的英语完全就是方言(比如利物浦,看下卡拉格的采访会让人很受伤。不过据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还是可以勉强听懂的)还有就是口音,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一位老师的口音,不是每个人都是BBC。尤其是学术方面很多教授都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至于提高听力,最好是能报个这方面的培训班(不是针对考试的那种),一群人一起比较有劲,一个人看视频也是比较无聊的.不过看看TED的那些,或者电影,还是比较有趣的。事实上我觉得公开课也不错。能只用英文字幕最好,不行双语也不错(这是个人观点,事实上究竟哪种字幕提高英语效果好,是没有定论的。因为双语学习有助于理解是得到证实的,可能看到中文的时候会加深对英文单词的理解)。如果能交个国际友人那更好,一般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发音什么的。只管自信地聊就行了。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