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4]气血津液
1、考点一:气
(一)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生成
1.生成之源:(1)先天之精气(元气);(2)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3)自然界的清气。
2.相关脏腑功能:(1)肾,生气之根(先天精气,藏之于肾);(2)脾胃,生气之源(水谷精气,有赖脾胃);(3)肺,生气之主(自然界清气,吸收于肺)。
(三)功能
1.推动作用:(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2)推动脏腑经络生理活动;(3)推动精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
2.温煦作用:(1)温煦机体,维持正常体温;(2)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3)温煦精血津液。
3.营养作用:(l)行于肌表的卫气,营养体表肌肉皮毛组织;(2)经络之气输送营养,濡养组织器官;(3)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固摄作用:(1)统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3)固摄精液。
5.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2)保卫机体,驱邪外出。
6.气化作用。
(四)运动(气机)
1.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功能:协调平衡。
3.生理体现:(1)在上者宜降(心肺);(2)六腑以降为顺;(3)在下者宜升(肝肾);(4)脾胃居中,升降转输的枢纽。
4.气机失常:(l)气滞,气机受阻较甚;(2)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3)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4)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5)气闭,气不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五)分类 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的概念、来源、作用。
2、考点二:
(—)基本概念
血府:“脉为血之府”。
离经之血: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之血。
出血: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的过程。
瘀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变为瘀血。
(二}生成
1.化生之源:营可化血;津液化血;精化血。
2.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
(三)生理功能
1.濡养作用:血主濡之。
2.化神作用: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四)运行
l.形式:“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2.影响因素:
3,相关脏腑
3、考点三:津液
(一)基本概念
(二)生成
1.取之于外:源于饮食水谷。
2.成之于内:(1)脾,运化;(2)胃,受纳腐熟及“游溢精气”;(3)小肠,泌别清浊;(4)人肠
主津。
(三)输布
1.脾:主运化水液,将津液L输于肺,或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2.肺:主宣发肃降,调通水道。
3.肾:主宰津液输布代谢,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肾脏本身{
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
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促进津液输布通畅。
5.三焦: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
(四)排泄主要通过尿液、汗液、呼气、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五)生理功能
1.充养血脉:津液在营气的作用下,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
2.调节平衡:(1)调节血液浓度,滑利血脉;(2)调节机体内外环境阴阳相对平衡。
3.促进废物排泄。
4、考点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l.气为血之帅:(l)气能生血,气虚则血虚,血虚证常配补气药;(2)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3)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血虚则气虚;(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影响:(l)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卫气司汗孑L开合,肾气固摄
下窍。
2.津液对气的影响:(I)津能生气,伤津则耗气;(2)津能载气,气随津脱。
(三)津液与血之间的关系
津血同源:津化血;血化津,脉中血液可以渗出脉外化为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