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防治
一、概述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专门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传播途径为动物和人、动物和动物间传播,人和人之间不传播。
狂犬病毒,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几乎感染所有温血动物,自然宿主为犬类及野生动物。主要损害中枢神经,人或动物被咬后沿神经纤维移行至CNS(中枢神经系统),传播过程见图1。该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0%乙醇、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敏感。也易被巴氏消毒、紫外光、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灭活。但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相关实验发现,在组织粗提物中或中性甘油中,感染组织中的病毒灭活通常很缓慢,在冷冻或冻干的组织提取物中,感染性十分稳定。
麻痹期 (“哑行”狂犬病):随病势发展,很快进入麻痹期,此时病犬下颌下垂,舌脱口外,流涎显着,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狂犬病的传播大致是野生动物向家养动物(主要是犬类)传播,家养动物再向人类传播的过程(见图3)。
我国的人狂犬病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农村地区(见图4)。
野生动物:鼠、蝙蝠、獾、狐狸、狼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