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彗星出发到结束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1、从太阳系排出
如果一颗彗星有足够快的速度运行,那么它可以离开太阳系;这就是双曲线情况的彗星。到目前为止,已知会弹出太阳系的彗星都是曾和太阳系的其它天体,像是木星,发生过相互作用(参见摄动)。所有已知的彗星都起源于太阳系内,而不是以高速度的双曲线轨道进入太阳系。
2、耗尽挥发物质
木星族彗星(JFC)和长周期彗星(LPC,参见前述的"轨道特性")似乎遵循非常不同的衰退法则。木星族彗星的活动大约是10,000年,或是1,000次的公转,而长周期彗星消失得更快。
只有10%的长周期彗星能够通过短距离的近日点50次依然存活着,而只有1%能超过2,000次。最终,大部分彗星的挥发性材料都会蒸发掉,使得彗星成为小而黑的惰性岩石,或是类似于小行星的废墟。
3、瓦解(分裂)
彗星也会碎裂成为碎片,例如:比拉彗星(3D/Biela)于1846年发生分裂,1872年彗核完全分开,结果在1872、1885、1892年都引起非常壮观的流星暴,每小时流星数达3000∼15000颗左右。
73P/Schwassmann–Wachmann从1995年也开始发生这样的现象。
这些分裂可能是太阳或大行星引力导致的潮汐力造成的,或是由于挥发性物质的"爆炸",还是其他尚未完全明了的原因。
4、失踪
许多在数十年前或前个世纪发现的彗星现在已经成为失踪者了。它们或因为轨道不明确而难以预测未来的出现,或是已经瓦解了。然而,偶尔会发现一颗"新"彗星,但它们的轨道计算显示,这是旧有的"失踪"彗星。
一个例子是11P/Tempel–Swift–LINEAR,在1869年发现,但在1908年受到木星的摄动就失踪了,直到2001年才意外的被LINEAR再度发现。
5、碰撞
有些彗星有着更壮观的结束- 要么落入太阳,或是粉碎后进入另一颗行星或天体。
观测
使用广视野望远镜摄影或双筒望远镜都可能发现新彗星。然而,即使没有光学设备,业余天文学家依然可以从线上下载一些卫星的影像,像是SOHO卫星,发现掠日彗星。在2010年12月26日,业余天文学家Michał Kusiak发现了第2,000颗SOHO的彗星,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还会稳定的持续增加。
肉眼可见的彗星是非常罕见的,但业余的天文望远镜(口径50mm至100mm)就能精细显示的彗星倒是相当的多-每年都有好几颗,有时在一个夜晚,甚至同一个时间就能在夜空中看见好多颗。通常可以用天文软件绘制这些已知彗星的轨道。
相较于其它天体,它们会快速的移动,而在望远镜的目镜中,它们的移动通常是很容易察觉的。但是,夜复一夜,它们的移动量也只有几度,这就是为什么观察者使用星图就很容易发现它们,就像是在毗邻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