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的教育思想
1、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2、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
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
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3、三、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②科学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培养 ④思维能力的教育;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②创造 ③实践

4、四、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5、五、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
,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6、
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
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
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