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内容诊断学部分
1、牙齿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津不上荣。
2、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属于日晡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
3、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多见于脏躁。
4、劳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5、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属于脾胃湿热。

2、肝火炽盛证的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并非耳鸣如蝉)、胁肋灼痛等。
7、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心悸。
8、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常见于癫病、痴呆。
9、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属痰饮内停。
10、症见胁肋胀痛,口苦,阴部瘙痒,带下色黄臭秽,脉弦数,此为肝胆湿热证。

3、面色青黄(苍黄),多见于肝郁脾虚。
12、小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称为口嘬。
13、小儿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
指纹达于气关——邪气入经;
指纹达于命关——邪气入脏腑;
指纹直达指端(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14、舌质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15、患者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肺实气逆。

4、舌尖反映心肺;舌中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舌两侧反映肝胆。
17、头痛归经: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全头重痛,属太阴经头痛;
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属少阴经头痛。
18、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于脾虚湿侵。
19、症见身热夜甚,躁扰不安,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属于血分证。
20、镜面舌的临床意义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5、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属瘀血内停。
22、革脉: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23、小儿发如结穗,枯黄无泽,多为疳积病。
24、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见于虚证、湿证;
25、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

6、滑脉与动脉的相同点是:脉来流利。
27、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者,多为血热化燥。
28、症见少腹冷痛,前阴坠胀疼痛,舌淡脉沉紧,此属寒凝肝脉证。
29、症见咳嗽无力,喘息短气,呼多吸少,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属于肺肾气虚证。
30、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