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怎么踢毽子
1、传统踢毽子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场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据参加人数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地盛产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饼上进行比赛或表演。
1、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底线与边线 如图1所示,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外沿是一个长11.88米、宽5.18米的长方形,线宽4厘米的标示线包括在内。此场区的宽度与标准羽毛球单打场区的外沿相同,长度与羽毛球双打场区的后发球线的长度相同。长方形的两条短边称为端线,在不同的单项比赛中也称为11米线或双踢底线。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称为边线。
2、中线、中线中心线以及其他线段的中心线 在两条边线的中间位置有一条连接线将两条边线连接起来,称为中线。中线的中心线是一条为叙述方便而仅在理论上存在的、距两边端线距离完全相等的线段。在以下的叙述中,为避免标示线的4厘米线宽造成的叙述困难,将使用各条标示线线宽的中心距两边各2厘米处的中心线作为该线段的代名词。如无特别解释,则任意两条平行的线段之间的距离就是指该两条线段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3、5米线和10米线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中线的两侧距离中线2.50 米处各有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段连接两条边线,这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为5米,所以称为“5米线”。在两条5米线与端线之间、距5米线2.50米处又各有一条与5米线平行的线段连接两条边线,这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为10米,所以称为“10米线”,也可称为“单踢底线”。
4、11米线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中线两侧距中线5.92米处各有一条端线。在对抗毽赛中,这条端线又称为“11米线” 或“双踢底线”。两条11米线的外沿之间相距11.88米。
5、发毽限制线与发毽区 将两条边线的两端各以虚线延长1米,这4条虚线称为“发毽限制线”。每条发毽限制线各是由5段10厘米长的线段间隔10厘米构成。在边线的端点,发毽限制线的虚线应以空白、而不是以实线开始,以使裁判员便于判断在对抗毽比赛中落在边线端点处的落毽是否出界。由端线(也即“11米线”)与相连的两条发毽限制线及其延长线形成的半封闭区域称为“发毽区”。
6、1区和2区 在中线两侧,由中线、5米线和两条边线形成了两个场区,分别称为1区和2区。在对抗毽比赛中,1区和2区分别是对抗双方的“前区”。
7、3区和4区 在中线两侧,由5米线、10米线和两条边线形成了两个新的场区,分别称为3区和4区。
8、5区和6区 在中线两侧,由10米线、端线和两条边线又形成了两个新的场区,分别称为5区和6区。
1、
2、不算双脚同时离地的跳跃动作和其他复杂动作,踢毽子的基本动作共有8种,
即盘、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于参与踢毽子的民众广及全国各地,而且踢毽子运动的流传又年代久远,所以对同样的动作形成了各地的多达几百种不同的称谓。下面以中国北方地区的叫法作为参考,列出踢毽子的8种基本动作的传统叫法与现代叫法的不同称谓:
踢法的新旧名称对照和对动作的解释 以下名单在新旧名称之后是对动作的解释。排列如下:
新名称/旧名称:对动作的解释和定义
3、内踢/盘踢:用脚内侧在身体前方或侧面踢。
4、直踢/蹦踢:用脚面在身体前方或侧面踢。
5、外踢/拐踢:小腿向同侧身体侧后方弯起,用脚外侧或脚后跟在身体侧面或侧后方踢。
6、膝击/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弯曲,用大腿的正面或膝部击毽。
7、叉踢/抹子:一只脚不离地,另一只脚从背后绕至前腿外侧用脚内侧或脚心踢。
8、背踢/倒打、背(音“杯”)毽:一只脚不离地,另一只脚向身后弯曲用脚心踢。
9、倒勾/倒勾:背对毽子即将运行的方向,在身体前上方用脚面向身后踢。
10、踹毽/踏毽:在身体前方、侧面或身后用脚心或脚外侧踢。
以下是踢毽子的部分跳跃动作。跳跃动作比一般动作的难度加大。对跳跃动作是指换腿做出对称的跳跃动作,难度就更大。
11、跳直踢:一条腿向前提起离地,另一条腿单腿起跳腾空,后离地腿在身体前方用脚面直踢并先落地。
12、对跳直踢:在用一条腿完成跳直踢后,当毽子回落后,立即连续用另一条腿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直踢。
13、跳叉踢/单飞燕:一条腿向前弯曲提起,另一条腿单腿起跳腾空,然后用后离地的腿从背后绕至前腿外侧用脚内侧踢。
14、对跳叉踢/双飞燕:在一条腿完成跳叉踢之后,当毽子回落后,立即连续用另一条腿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叉踢。
15、跳跪踢/鸳鸯拐:双腿同时蹬地起跳并向身后弯曲,用一只脚的脚外侧踢。
16、对跳跪踢/双鸳鸯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后,当毽子回落后,紧接着立即用另一只脚外侧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跪踢。
17、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条腿先向前抬起离地,另一条腿向后蹬地起跳并向后弯曲,然后用后离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动作。
18、对跳背踢/双跳倒打、双跳背毽:在用一只脚完成跳背踢之后,立即用另一只脚做出第2次跳背踢。
19、转体踢: 在一个动作完成之后,身体原地旋转360度,然后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续下一踢毽动作。
20、头击:用头部的任何位置迎击毽子并将毽子送出。
21、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将毽子的运动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22、停毽/卸毽: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将毽子的运动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对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动作有特殊规定,即不允许将手臂抬起后接触毽子,否则将被视为“手毽”而等同于毽子落地。
1、
2、手毽
3、留毽
4、落毽
1、
2、单纯比踢的技术
3、兼比踢的花样
4、花式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