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时的滩丁入亩,火耗归公的火耗是啥意思

2025-10-03 10:17:31

百姓所缴的银子大多以小块的碎银为主,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要将碎银熔炼成大块,在碎银熔炼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州县官吏要求百姓在应缴税银之外,还要多缴一些,这就叫火耗。

因为清初承明旧制,像位极人臣的张廷玉年俸银才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一年俸禄也不过45两。州县官员靠这点俸禄生活难以维计,便加收火耗,朝廷对此虽然清楚也只能漠然处之。

然而,朝廷的这种态度,长此以往,助长了地方州县官员的贪欲,他们以火耗之由,疯狂敛财,这样老百姓赋税加重,到了康熙晚年尤甚,腐败漫延,民不聊生。

清代雍正年时的滩丁入亩,火耗归公的火耗是啥意思

扩展资料:

雍正上位后,就从抓火耗归公开始,打击贪腐,改革税制,率先在山西试点试行,逐步在各省陆续推广并实施。从此,“火耗”正式纳入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收来的“火耗”银,雍正朝主要把它用在了三个地方,一是用以各级官员养廉支出,二是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三是支付前两项开支如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

火耗归公的好处,就是把征收火耗银公开化、合法化,变暗收为明收,变乱收为按规定征收率,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阻止了地方官员贪腐。同时也树立了中央权威,减弱了地方财政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火耗归公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