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
1、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应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如水的系列活动,小班可让幼儿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大班则让幼儿做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等.总之,探索的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2、把握探索时机,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第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不要怕有争论,更不要怕有错误的看法,要让幼儿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沉浮的活动中,幼儿第一次操作后,我组织幼儿交流,你发现了那些东西沉在水底下?那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这时候幼儿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当幼儿有争论的时候,就让幼儿再操作一遍.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而得出结论,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概念清,不易忘记.
1、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2、体现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
3、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个体差异性.
4、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1、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掌握知识,而且要让他参与到知识泊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幼儿自己探索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幼儿思考对策.如在吹泡泡这一活动中,我首先提出问题: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是用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待幼儿有所发现时,我再问:如果我们用其它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来吹,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使幼儿的思维进一步地展开.
2、在活动中,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例如:在磁铁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探究:如果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还能吸住它吗?然后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实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探索更加主动、积极,而在这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2、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纸和海绵,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
3、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有些科学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前面的磁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后得出了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照样能吸住它.的结论,并发现合作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合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