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核心考点:[3]马哲
核心考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定义:
(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给物质下定义,表明了物质的本原性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2)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性。
(4)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性
考点例题:
1.[ 单项 ]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 多选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 论述 ] 为什么列宁认为把唯心主义仅仅看成是胡说的观点是"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例题答案:
1.C ; 2.BCD
3.【答案要点】
(1)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作用出了错误的回答,是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2)唯心主义根源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的矛盾,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虽然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但认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所以,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既可能与客观相符合,也可能与客观相分离。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认识的主观形式,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颗美丽的花,只是一颗不结果实的花而已,却不能因此将之看作是胡说。
(共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