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析】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
1、【原则】
审题 (准确度)
分析 (思考力)
2、【审题(准确度)】
议论文 (写作中不可模糊文体)
两个材料 (整体阅读)
对材料的安排先分述后“收拢”
(指向明确)
(求同存异)
需要解读“收拢句”的含义
3、【学生审题出现的问题】
1. 不能整体关照材料,任选词语写作。
2. 随意替换关键词,偏离题意。
4、【分析(思考力)】
“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什么是安静?什么是纯净?
为什么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就会显出巨大的力量?
材料中的人如何体现了这积淀?
哪些人也有这方面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当下存在的意义何在?
5、【学生写作出现的相关问题】
1.贴标签
2.自我解读,与材料关联不够,似是而非
“沉静能给予我们创造力”“沉静使我们理性”“沉静还能给予我们毅力”
3.停留表面术语的堆砌
6、【解析】
1.何为 安静、纯净?
安静是一种状态 (沉默、静默、不喧哗)
安静是一种姿态。
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2.何为纯净?
纯净(无污染、无添加、无替代)
追随梦想而行
不随波逐流
不沾染尘世的污浊
凡事存乎一心,若能从心开始,复杂就趋向简单,简单就趋向清澈;就好像黑夜和白天,只有放下世故复杂面貌,才能回归天真的本质;只有保持一颗纯洁之心,才能使你享受一生幸福快乐
3.何为“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不喧哗,自有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
他向我们讲述了:
人生的态度、姿态
人生的选择:拒绝那些虚伪的东西,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用朴素纯粹的美打动人心。
……
7、【精彩题目呈现】
心之纯 力之大
纯净的力量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不喧哗,自有声
静生活,净心灵
宁“净”致远
静、净、境
于寂静中见风华
一方安静 一心纯净
静因净 劲由心
觅一池瓦尔登湖
安静缘心,纯净为爱
脱离世俗才能引领世俗
尽静至净
于无声处求始真
静中求净,涓涓不壅
在沉静中打磨
8、【佳作赏析】
在沉静中打磨
赵雷的一首民谣,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武亦姝的一次次正确回答,让多少人看到了她对于诗词的积淀。她们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路,在摒弃杂念后追求一种至臻的完美,这是一种沉静。
做到安静,只需沉默不语,而做到内心中的沉静,又谈何容易。这种内心的沉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环境所扰,在喧闹的人群中仍能守得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在急躁的社会节奏中保持自己的脚步,现如今的乐坛,被冠以神曲的音乐层出不穷,而它们从市场中汲取的利益也让人看得眼红。多少音乐人或是迫于压力或是趋于利益,放弃了原本坚持的初心,前赴后继地走上了“神曲”这样一条道路,而又有多少人在尝到甜头、食髓知味后能够全身而退?我想至今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赵雷没有选择放弃初心随波逐流,这种内心中的沉静造就了他能坚持创作民谣的信念,成就了他音乐中细腻的情怀,赢得了好评。
然而只有内心的沉静并不足以成就赵雷。《诗词大会》中不仅仅考量了一个人是否能精心地背下诗,也考量一个人是否精心地打磨、品味一首诗。我想他们二人都是在沉静后不断地打磨自己,才使得音乐能够发光,气质得以彰显。这种打磨,是静心后的反复思考与雕琢,是一种对于至臻的向往与渴求。
且不说如今有多少人能追求完美,只是沉静二字便已然淘汰了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强调中国自信,却无法直视有多少企业是真正静下心做事;只顾及市场的呼声而放弃本心趋利避害,难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印象与成就;能静下心却停滞不前,也终将被时间遗忘。沉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而是否打磨决定了一件事做到的结果。
之所以木制建筑能长存,是因为木的韧性与硬度,这使它免受风化之苦。而只有木也不够,当木头以榫卯的方式连接,涂以漆料,才能永久。沉静如同木料,打磨如同榫与漆色,唯有二者结合才可成事,也只有在沉静中打磨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一方面取得成功。
【点评】文章起笔以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论点明确;接着将“安静”与“沉静”略做比较后,围绕“沉静”“打磨”两个关键词,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地挖掘材料意蕴和事件本质,显示出较强的阐释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现实感与针对性也比较突出。以比喻收尾,给严肃的说理文增添了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