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加密哪种方式最可靠?

2025-11-22 01:10:14

                                     批量加密的U盘,防盗版如何能经济实现?

                                                            ----如何实现数据的版权保护

关键词:U盘 加密U盘 U盘防拷贝 U盘防盗版 版权保护 移动数据安全存储 教育培训资料的防盗  培训资料 安全投放 二次开发  

       市面上的U盘防拷贝有很多种,也延续了一些年,纷繁而迷茫的是哪种方式的U盘处理方式更为安全可靠呢?

       网上打着防拷贝、防盗版的欺民盗世的可谓大行其道,他们真的能实现所宣传的数据安全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各种宣传版本。

       从软硬件来看,主要分为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

          软件加密就是通过植入U盘内的软件对数据存储文件进行的加密处理方式。软件加密主要有密码加密、证书加密、光盘加密等。他的优点就是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较为经济的一种。这也是该类型使用较多的主要原因。但他的缺点就是易被别人攻击破解,尤其是应用层的软件加密方式,譬如加密狗等各种加密软件,这点可以到百度里查到各种破解版本的加密方式。可以说这类加密就是一道防护墙,一旦遭到破解,那整个防线基本就荡然无存,您的数据文件也就无安全之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这类加密方式在市面上更多的在系统的应用层上实现。

           硬件加密就是在U盘内部重新构入一个独立的芯片,此芯片就是为硬件加密所设,因此,硬件加密U盘属芯片级硬件加密,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证通过的安全芯片实施硬件加密。这类加密有譬如,指纹、按键、刷卡等各种类型U盘。他的优点相较于软件加密方式有着更好的可靠性。但他也有着他的缺点,那就是U盘的成本较高,比较适合个人或者小范围使用,而且需要对每个U盘进行设置密码,所以用户使用友好度有所降低。并不适合企业数据产品的传播与销售。

        从系统的内核层与应用层来看,可分为内核层加密、应用层加密。

        如何来区分这两类呢?我们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加密处理是在电脑系统的内(内核层)还是外(应用层),如果是内,那就是属于内容层加密,如果是外,那就是应用层。请看附图对比。

    内核层加密方式,密文是在电脑系统的内核级进行交换和传播的,因此会受到电脑系统的保护,除非是服务器,一般个人和单位的独立电脑是不会遭到黑客攻击的,系统有补丁及时更新,以及安全杀毒和防毒软件,所以系统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安全和可靠的。而内核级的加密文件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内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无需单独设置一个进入密码,属于透明加密范畴,用户友好度较高,数据安全性较高。此类比较适合教育、培训、出版发行、软件、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能有效的保护这类机构和企业的数字版权,杜绝盗版,有效控制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用层加密方式,密文是通过内置的软件进行交换和传播,比方说,内核层将明文传播到应用层的对应软件,对应软件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符合软件身份的人,就可以读到正确的数据文件,一旦该软件遭到攻击破坏,数据文件的保护衣就荡然无存,从而造成原始数据的泄露和盗版传播。每次进入的时候,有的需要键入密码。重复性的键入,用户的友好度较低,数据的安全性也相对较低。此类比较适合个人用户数据,不是特别敏感的数据存储。

        另外,我们经常听说U盘的二次开发,其实这个属于另外一个范畴,他更多的是将数据本身与U盘的底层代码结合起来,比较常见的像银行的U盾、金税U盘等。这类对产品开发者的要求非常高,经常是各类软件开发企业等。通过二次开发可以满足这类专业企业或机构对U盘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开发出符合特定要求U盘产品。当然在此期间,这类企业也会将U盘数据的保护功能写入进去,同时也需要U盘企业开放U盘的底层代码。依据开发者的不同,产品的安全性也是有所不同。

       还要说到一个现象,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防拷贝U盘,他们真的能防拷贝么?U盘企业大多数属于硬件开发层级,软件层次投入和自身实力相对十分有限,因此通过简单的代码设置‘禁止复制’、‘禁止粘贴’等功能的方式来实现。用户自我感觉能好像能实现版权保护,但这确实最低层次的防拷贝方式,有人说这种方式是掩耳盗铃、鱼目混珠、浑水摸鱼,这种说法不为过,但用一句客观的话说,数据安全性非常低。没有经过专业型处理的方式,移动数据的安全性很难保证。这一点消费者是需要警惕的。

你真的相信把自己的数据交给这种方式么?你真的相信简单的一拖一拽就能防盗版么?你真的相信一个版本的软件能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保护么?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