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自定义存储机制和面向对象化
1、自定义存储机制
实际上,一个session在运行过程中,除了简单的栗吐“存盘”“读取文件”的工作,还有多项工作,都是在整个session存储过程中完成的,包括:
1).session初始化
2).session结束
3).读取自己的session文件数据到$_SESSION变量
4)>写入自己的$_SESSION变量数据到文件
5)>删除当前session(其实就是session_destroy()的工作)
6)>回收过期的session文件数据。
则,要实现自定义存储机制,按如下步骤:
1),先声明“我自己来”:
ini_set("session.save_handler", "user"); //设置为session的存储机制为“用户自定义模式”
2),声明session运行过程中的存储机制所要做的6件事情(就是6个方法):
session_set_save_handler(“函数名1”,”函数名2”, ”函数名3”,”函数名4”, ”函数名5”, ”函数名6” );
3),依次定义这6个方法:
function 函数痕排蚊1(){}
function 函数2(){}
function 函数3(){}
function 函数4(){}
function 函数5(){}
function 函数6(){}
实际上,这6个方法,在session_set_save_handler()声明的时候,是有顺序阅攀的,依次是:
session_set_save_handler(“开始函数”,”结束函数”, ”读取函数”,”写入函数”, ”删除函数”, ”回收函数” );
4),然后,就可以按之前的session的正常做法直接使用session了:即之后,session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注意:这6个函数我们不应去调用它,而是,他们在我们的代码正常使用session的过程中,会在适当的时候自动被调用。而且,不同函数有其不同的参数。
我们来观察一下其中的过程:

2、
2.对比,如果有session_destroy()程序,则如下:

3、演示真正的自定义session文件处理:



4、其中,他们共同使用一个“session的自定义存储文件”,如下:


5、session入库(自定义存储)
一个session数据,包括3种信息:
sessionid:就是那一串唯一的不重复的字符串
sessin数据本身:其实就是$_SESSION变量的某种形式(被序列化之后);
session的最后更新时间:就是最后一次存入的时间;
据此,我们设计数据表:

6、然后,定义session的自定义处理机制的函数:




1、面向对象化演示代码。



2、测试文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