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25-09-28 18:36:23

1、(一)构建货币政策组合,发挥利率机制“内在稳定器”功效

2、市场化的利率和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紧密协调,是建立灵活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前提,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汇率的多种可选择的操作方式,迅速、及时、准确地进行政策传导,通过完善的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尽管利率机制不能完全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市场导向的利率形成机制能够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来舒缓国际储备增加带来的币值压力。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货币当局应逐步放宽对名义利率的管制,实现均衡的市场化利率,以此对冲汇率压力。在实际利率上升时,货币当局必须相应扩大汇率的浮动范围,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与此同时,应保持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必要限制,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能力。

3、(二)大力发展短期货币市场,减缓外汇市场的需求波动

4、短期货币市场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缓冲和吸收场所,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后要使外汇市场能活跃,外汇供求能相对平衡,除了要具备多种外汇交易的品种外,还将允许大量外汇投机的存在。而外汇投机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短期货币市场,其中包括资金拆借市场、融资市场、短期国库券市场以及其他富有流动性的短期票据和短期信用工具市场。当外汇供大于求时,投机者从短期货币市场获取人民币资金,购入外汇;反之,则抛出外汇;而政府则通过短期货币市场上的操作(买卖短期国库券、调节短期利率)来影响汇率和货币流通。因此,中国应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短期货币市场,并灵活运用短期利率进行货币市场操作,通过提高利率(贴现率)或发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如国库券),将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货币市场,从而减轻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压力,许多国家(如日本)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5、​(三)充分监管是市场化利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6、金融体系是配置金融资源的场所,利率是金融资源的使用价格,当没有金融资源配置的数量约束(如信贷规模控制)时,利率是配置金融资源的最主要信号。但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利率常常不能正确反映金融资源的供需状况,这也是利率常常受到管制的理由。对高利润的追逐很容易使银行青睐于高利率贷款,而高利率往往与高风险伴随,因此,高利率贷款往往不是增加利润,而是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

7、在管制利率的情况下,银行无法突破利率上限,涉足高风险项目不仅不能通过高利率来增加银行利润,反而会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其他监管手段,银行也不会大量涉足高风险项目。但如果放开利率管制,利率由银行自行决定,则只有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充分监管才能有效抑制银行经营者产生道德风险而大量涉足高风险领域。日本在利率自由化初期因为监管手段不到位而发生了小存款机构的大量倒闭现象,智利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利率自由化以后发生了银行支付危机。货币当局敢于放松利率管制并不是因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己经消失,而是金融体系己经更加成熟,金融监管手段更加完善。只有对金融市场进行充分监管才能确保市场化利率能够正常运行。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