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词的大学问
1、第一:
量词不发达。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 (chàng,一种香酒)二升。”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欧阳修《卖油翁》)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2、第二
词序上有差异。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
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如:
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3、第三
表数方法上的差异。可分为三种:
(一)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如:
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如:
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如: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上)
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林嗣环《口技》)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
2、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
3、表数方法上的差异。可分为三种:
(一)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
(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
(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
“亿”等。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