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赫:理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昨日,在去花园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一个中国的年轻保姆,带着两个讲汉语的外国小孩儿。保姆在两棵树的中间绑了一个睡袋,将弟弟放在了上面,哥哥显然很不高兴,嘴里始终嘟囔着地道的中国话。“阿姨,你就让我上去躺会吧!”“我也想躺上去玩!”“求求你了,阿姨”。年轻的少妇丝毫不动声色,只是说,“就让他躺着,他小!”
作过老师的我,一眼就识破了阿姨的思绪,看一个孩子是手把手,看两个孩子就要稳住其中之一,而且是年纪最小的那个。为什么?一方面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我不敢上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但我想说,这个阿姨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教育,即“说教又不告诉你为什么”式教育。
我们经常说,也经常听到一些说教,如“你去洗手去!”“你别摸那个行不行?”“吃完了再说话!”“再没礼貌看我怎么收拾你!”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乐,也许还捎带些惭愧。如果是两个成年人对话(夫妻除外),你肯定不会说出这么不理性的话,那反过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孩子成为了您的撒气桶了呢?请记住,蛮教不代表严教,指责不代表指导。你一再强调你要的结果,而孩子却始终不明白如何能够做到,哪怕是“吃完了再说话”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我们以这个为例,说的详细一些。“吃完了再说话”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沟通目标,沟通双方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动机为良性,沟通结果有益。确定了这些,我们就来说说沟通的技巧,你要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你至少有以下三点准备:

2、讲清楚所达成目标的吸引力。很多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真是不择手段。如“你要是吃完了再说话,我给你买个泰迪熊”。敢问这个泰迪熊和吃饭有关系么?这样一来,在儿童心目中,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条件反射,就是我要完成一个家长提出的任务,家长可以免费满足一个我强烈的要求,然而,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这里顺便义愤填膺一下,行为主义的主要思想,即行为取决于被告之的结果,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教育、家庭启蒙,甚至各行各业当中,它的优点在于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危害则是破坏了个人的理性思考,把人打造成被驯服的动物。如我们学校当中广泛运用的小红花,三好生,优秀干部评选等手段,只会让强势的孩子忘却自己学习的真正原因,让弱势的孩子蒙上自卑与失败的阴影。20世纪20年代盛行一时的行为主义,很快被理性的认知心理学所取代,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至于孩子在饭桌上说话,你可以耐心地告诉他,“小宝,吃饭的时候,听众由于精力放在了品尝上,听觉就瞬间下降了,你说的话他们可能也听不明白,我们吃完饭,你慢慢给大家讲,大家就都能认真听啦!”小宝一听,他的表现没有被打压,反而获得了尊重,自然就收敛了起来。

不动粗,动什么?动脑。运用理性思维引导孩子的理性行为,最终让儿童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我提出的理性教育。突然想到了一个特别哭笑不得的故事送给大家:有一个中国的家长很爱动脑子,他设计好了一个教育情景,而且是仿照美国一个成功人士的父亲。那天,他要求孩子登上椅子去够东西,就在孩子够东西过程中,他突然撤掉了椅子,孩子重重摔倒在了地上。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父亲神情严肃而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请记住,不要相信任何人!”
理性就是合理化,让孩子能够真正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