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答案
1、1.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来自客观环境的线索,对社会科学、社会工作、文秘公关等与人交往的职业感兴趣的个体的认知风格属于( B )。
A.场独立 B.场依存 C.冲动型 D.沉思型
2.下列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的是(C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平衡性 D.差异性
3.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4.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D )。
A.场独立型 B.辐合型 C.发散型 D.场依存型
5.我们平时称为“天才”的人智商(IQ)一定要超过( C )。
A.100 B.120 C.140 D.200
6.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迄时间、到达成熟的时间有不同的进程指的是( C )
A.发展的阶段性 B.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7.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B )。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
D.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8.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D )
A.完形—顿悟说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D )。
A. 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10.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规定每天看电视的固定时间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12.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 )。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13.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14.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桑代克
15.( C )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A.有意义接受 B.认知结构 C.建构主义 D.联结
16.小林总是上学迟到,为此老师取消小林一次春游特权,以后他很少迟到,这是运用了( C )行为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7.下列不属于桑代克所提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的是( B )。
A.效果律 B.巩固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18.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B )。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19.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20.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D)。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1.“杯弓蛇影”反映的是一种( A)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2.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 C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3.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
5.在直观教学时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C )。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突出概念的本质
D.丰富想象思维
6.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 )。
A.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7.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属于( A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程序性学习
8.学习“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两个关键特征,这是( B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9.学生能轻快的演奏《二泉映月》,这说明其演奏技能已达到( D )。
A.定向阶段 B.模仿阶段 C.整合阶段 D.熟练阶段
10.数学课上,为了更好地形成智力技能,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给学生提供( A )。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1.小李在练习“国标”时,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 D )。
A.非建议反馈 B.内在反馈 C.延缓的反馈 D.外在反馈
【解析】外在反馈是反馈方式的一种,外在反馈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知悉而实现的反馈,而内在反馈是通过内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而实现的反馈。
12.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D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13.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B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14.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王小明同学不管健康还是疾病、不管阳光明媚还是大雪暴雨,都按时到校,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这说明王小明同学已经具有( 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以下( A )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17.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1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C )。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9.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 B )。
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 D.奥苏贝尔的知识分类系统
【解析】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奥苏比尔的知识分类系统: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0.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纪律是( A )。
A.任务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教师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3、1.某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经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 A )。
A.原型定向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解析】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通常指那些某种被模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教师演算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操作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模拟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原型定向。
2.掌握学习主张(C )。
A.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虚席的因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B.让学生使用程序教材进行个人自学
C.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指导,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D.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规范性的知识
3.个体能用语言直接陈述,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成为( C )。
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解析】描述性知识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
4.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是知觉的( C )。
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5.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活的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指的是( B )
A.掌握学习 B.教学过程最优化
C.发展性教学 D.有效教学
6.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A )的作用。
A.定势 B.学习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7. 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假如学生先学习了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学习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C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8.学校或班级在组织集体劳动、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中,将劳动任务、学习目标分解到小组直至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劳动、学习效率,运用的是( C)。
A.霍桑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林格尔曼效应 D.超限效应
【解析】:"林格尔曼效应"--分析了在拉绳过程中,单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然后林格尔曼测量拉力大小。当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拉绳时,林格尔曼发现尽管总体拉力增加,但每个成员施加的平均拉力减少,这与团队合作时成员更卖力的传统理论相悖。林格尔曼将其归因于当时所谓的"社会惰性",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着"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超限效应—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太高,会使神经细胞出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9.影响教师职业发展时间进程和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C )
A.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B.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C.教师的职业素养 D.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10.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 B )
A.瞬时记忆0.25-1s B.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D.感觉记忆
1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B.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C.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D.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教育心理学是(A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 B )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解析】主动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反思性研究是研究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合作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学与教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社会文化研究是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
15.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1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17.个体心理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且表现出先后有序、不可逆向、不可逾越的( D )。
A.连续性 B.间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19.小红认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一个人也都喜欢狗。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前运算思维的何种特征?( C )
A.不可逆性 B.单维性 C.自我中心 D.集中化
20.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A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4、1.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 A )。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正式评价
2.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 )。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3.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 )。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C )。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5.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救,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在这里运用了行为改变中的 ( A )方法。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6.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B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7.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这属于( B )。
A.广场恐怖 B.单纯性恐怖 C.社交恐怖 D.强迫恐惧
8.教育心理自然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A )
A.单组实验和多组实验
B.个别实验和群体实验
C.室内试验和室外实验
D.课堂试验和家庭实验
9.有人把( 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锣鼓,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哪项原则( B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系统性原则
11.( B )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12.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13.喜欢数学且对理论、抽象东西感兴趣的学生的认知风格是( B)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4.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 B)时期的儿童开始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5.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A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16.四岁的丽丽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当问她小明有没有妹妹时,她却回答没有,这体现了丽丽的( C )思维特征。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不可逆性
D.守恒性
17.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C )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生的学习方法
18.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C )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几个阶段
19.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以及有区别的( D )
A.能力
B.兴趣
C.技能
D.技能—反应联结
20“身正为范”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A )
A.社会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联结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