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点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1、腹部取穴:阑[lán]门、建里、气海、带脉、左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què)。
背部取穴:百劳、肩井、膏肓[huāng]、脾俞(shù)、胃俞、肾俞。如大便秘结加治大肠俞。
2、推按手法:先施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病儿仰卧,两手平伸放于体侧。医生坐在病儿右侧进行操作。用补、泻、调法。向右旋转(即顺时针旋转)为补,反之为泻,往返旋转为调,即平补平泻。腹部及任脉治疗毕,扶病儿坐起,医生双手在背部及督脉各穴施以扣、按、拨法。以上疗法每天1次,6天为一疗程。
1、 诊断本病时,其食欲不振的病史,必须在一个月以上。还应排除因外感、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某些慢性疾病所造成的食欲不振。
2、 阑门在大小肠交会之处,是顺逼上下之气和开中气的要穴,施治时必须首先放通此穴。建里部位属脾,有健脾理气,和胃宽中之效。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治此穴,以活动脾经,开通胃气,因此说:“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气海有通调任脉,温下元,调气滞,补肾虚之功。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久推伤气。放带脉可活动周身气血,有开结,通经、疏滞、散淤之功。左章门与阑门穴呼应治疗,有通顺小肠气分之功。左梁门、右石关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推按巨阙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开胃纳之主穴。
以上各穴部位治毕,再加调上脘、中脘、建里一次。并压三把,以活动大肠之气。治背及督脉诸穴,由上而下,节节放通。具有疏通表里之气,交通督任二脉,调整气机的作用。其中胃俞为开胃要穴,脾俞为升脾阳主穴。将此二穴放通,则脾阳即振,胃纳大开。若大便秘结者加治大肠俞,以通大便。
3、 本病在治疗的同时,须加强预防和护理,使患儿生活有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切忌强迫进食。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