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杂百货类商品如何管理
1、商品的进货渠道(厂家、批发商、网商、竞争对手)
我们都知道,直接从厂家拿的是一手的价格,利润高些,但是,跟厂家直接合作的需要有一定的量才够分量;再者是批发商(或者代理商),价格属于二手货三手,中间的利润空间小,但是其数量好拿捏;网商即是网络的进货渠道,有时候价格特别有优势,近乎出厂价或者成本价,往往打的是促销推广的旗号,甚是有优势,如今快递行业那么发达,可以说是新兴的超赞的渠道之一;竞争对手即是有时候热销货品短缺,可从竞争对手那解决燃眉之急,虽然没有利润空间或者很小,但起码留住了顾客,也不失是个好的法子。
以上几种渠道,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店的大小规模 、当地市场的把握、商品的大小、重量或者日期的保鲜度等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规划,以达到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投放的目的。

2、商品的进货数量
大家都清楚日杂百货所包好的商品的品类繁多,日杂与食杂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日杂主要偏向于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这个也是要根据我们实际的情况有所侧重的。
在数量的把控上主要是根据商品的保质期与品牌的效应、热销程度、是否是快速消费类等等进行区分,如果是热销大品牌的数量大些价格更有优势些,如果是比较冷门的比如一些 艺术品 装饰品 或者 节庆日用品等,这些就不能进太多,还有一个食品类的最好要严格把守好这个数量的问题,因为日期一久些,即使没有到达保质期,但是消费者心理总有疙瘩,这样的话就只能清货促销处理了,所以数量上也应科学把控。

3、商品的价格(成本价与售价)
这个价格,不仅仅是进货的价格,也包括销售的价格。
谁都知道货比三家的道理,在进货的时候,把好成本关至关重要,别说是货比三家了,就是比个4/5/6家又何妨,无利不成商。
销售的价格一个要对当地的消费水平做个评估,同一品类的东西要进那个价位段的比较适销;一个对周围同行商家进行价格调研,同类商品谁家什么价格,知己知彼才能胜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