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肠癌?记住这三点!
1、重构日常饮食:把 “伤肠习惯” 换成 “养肠搭配”之前我特别爱吃精米白面,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菜,结果经常三四天不排便,肚子总胀得难受。朋友生病后,我跟着营养科医生学了一套 “肠道友好饮食法”,慢慢把饮食习惯扭了过来。首先是主食 “换一半”:以前早餐吃白面包、白粥,现在改成全麦面包配蒸红薯,晚餐把半碗白米饭换成糙米饭或藜麦。这些粗粮里的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 “清道夫”,能推着食物残渣往下走,我坚持一个月后,排便就从 “几天一次” 变成了 “每天固定时间一次”。
2. 然后是蔬菜 “多吃深色”:医生说深绿色、橙黄色蔬菜里的营养更丰富,比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南瓜。我每天会保证 “两个拳头” 的量,做法也尽量简单,要么焯水后淋点生抽,要么和鸡蛋一起炒,避免过度烹饪破坏营养。偶尔也会吃点菌菇,比如香菇、金针菇,煮在汤里鲜,还能帮肠道补充有益菌。蛋白质要 “选清蒸煮”:以前爱啃红烧排骨、炸鸡腿,现在换成清蒸鱼、水煮虾、卤牛肉。比如每周吃 2-3 次鲈鱼或鳕鱼,清蒸后撒点葱花,鲜掉眉毛还不油腻;早上煮个鸡蛋,配杯无糖豆浆,蛋白质也够了。
3.少吃加工肉很关键,像香肠、培根、腊肉,我现在基本只在过年时偶尔吃一两片,毕竟里面的添加剂对肠道刺激太大。最后是 “少糖少辣少酒精”:以前我超爱喝奶茶、吃火锅,现在改成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偶尔泡点菊花茶或山楂水;火锅从 “特辣” 改成 “清汤”,蘸料少放辣椒和香油,换成醋和蒜泥。慢慢也发现,清淡的食物吃着更舒服,肠胃再也不会动不动就 “烧得慌”。


2、我以前是 “沙发土豆”,下班回家就躺着刷手机,周末能窝一天不出门。朋友查出病后,医生说 “久坐是肠道的大敌”,我才开始逼着自己动起来。
最早从 “饭后散步” 开始:每天晚饭后,我会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里走 20 分钟,速度不用快,比平时走路稍快一点就行,能感觉到后背微微发热。刚开始觉得累,坚持一周后就习惯了,现在反而觉得饭后走一走,肚子不胀了,睡眠也变好了。
后来慢慢加了 “简单运动”:早上起床后,我会做 5 分钟 “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进去,帮肠道放松;周末早上会去公园打 10 分钟太极,或者跟着手机 APP 做 15 分钟 “拉伸操”,重点活动腰腹和腿部。其实不用追求 “高强度”,关键是让身体动起来,避免久坐。
比如上班时,每坐 1 小时,我就会站起来去接杯水,或者在办公室走两圈,哪怕只有 1 分钟,也比一直坐着强。有次我出差,连续几天坐高铁、开会,没怎么动,结果又开始便秘。回来后赶紧恢复散步和拉伸,两天就又规律了。这也让我明白,运动对肠道的 “激活作用” 真的不能断,哪怕每天只动 10 分钟,也比完全不动强。


3、很多人觉得 “没不舒服就不用查肠镜”,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朋友查出早期肠癌 —— 他之前没任何症状,只是体检时顺便做了肠镜,才发现肠道里有个小息肉,及时切除后,现在恢复得很好。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也让我开始重视 “定期检查”。
首先是 “40 岁后必做肠镜”:医生建议,不管有没有症状,40 岁以上的人都该做一次肠镜;如果家里有肠癌患者(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自己有长期便秘、便血、腹痛的情况,35 岁就要开始查。我去年 42 岁,第一次做肠镜前特别紧张,怕疼,结果发现有无痛肠镜,打了麻药后睡一觉就完事了,醒来后没任何不舒服,检查结果也没问题,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医生说,肠镜能及时发现肠道息肉,很多息肉早期切除后,就不会发展成癌症,这才是 “预防肠癌最直接的办法”。
平时也要 “观察身体信号”:比如排便习惯突然变了,以前每天一次,现在突然几天一次或一天几次;大便颜色变深、带血,或者形状变细;肚子经常疼,摸起来有硬块…… 出现这些情况,别想着 “忍忍就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我有个同事,之前便血以为是 “痔疮”,拖了半年才去看,结果发现是肠道息肉,虽然没癌变,但也花了更多时间治疗,特别后悔。
其实预防肠癌真的不难,不用刻意 “忌口” 或 “高强度运动”,只要把 “吃对、动对、查对” 融入日常:早上吃片全麦面包,晚上走 20 分钟,40 岁去做次肠镜。这些小事看似普通,坚持下来却能给肠道 “上保险”。毕竟,肠道健康了,身体才能更有活力,日子也才能过得更安心。

